2009年1月25日 星期日

線上研討會--熱帶雨林能否繼續活下去?

感謝choyo大大提供這項資訊!!
不用飛去美國, 也可以聽到如此精采的演講!!

如果台灣的研討會, 也能將精采的演講錄影
與大眾分享, 讓有需要的人可以接觸
應該可以讓各項議題持續發酵!!


以下轉載自BBS站--PTT2的Eco-worker版
---------------------------------------------------------------------------------
作者 choyo (天天天藍) 看板 Eco-worker
標題 [轉錄] Will the rainforests survive? 時間 Tue Jan 20 11:05:11 2009

還記得很久以前
看過學弟妹在BBS上爭論過熱帶雨林物種滅絕速率的問題
有人覺得生態學家騙人 根本沒那麼快
有人覺得真的有很多植物正在快速消失

其實就生態學家而言
熱帶雨林的未來會如何也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議題
在一月初
Smithonia Institute舉辦了一場研討會http://www.si.edu/tec/index.htm
邀請了兩位學者Dr.William Laurance及Dr. Joseph Wright
針對熱帶雨林的未來進行討論

Laurance及Wright長年投身於熱帶雨林的研究
然而兩人對於熱帶雨林未來會如何抱持的截然不同的想法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這場研討會的影片http://0rz.tw/885lL

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台灣--南島語族的發源地

本週的Science雜誌, 刊載兩篇論文分別以幽門桿菌和語言為對象
證實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各島嶼的南島語族源自於台灣!!
今日的聯合報和自由時報均報導這項重要的研究

南島語族的來源有兩個假說, 一個源自台灣, 另一個源自印尼
透過各種不同面向的證據(人類DNA, 民族學研究...), 各有支持的假說
採用DNA, 根據各族群的遺傳多樣性和所建構的親緣關係樹, 來推判其播遷歷史
已經廣泛運用在各種生物類群, 包括人類~
(人類起源自非洲的證據也是靠DNA來加以證實的!!)

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利用語言的演化, 也可以建構出族群播遷的歷史
作者蒐羅400種南島語族的語言, 建置常用名詞發音的資料庫
運用目前親緣分析主流的Bayesian method, 畫出一棵親緣關係樹
台灣的原住民, 漂亮的位於親緣關係樹的基底部份
代表台灣是整個南島語系族群最古老的族群!!
同時也透過其他資料來推估, 南島語族約在5200年前, 開始從台灣向外遷移
於台灣南方的島嶼停滯了一陣子, 再向東南西方播遷出去

更多的資訊請參考聯合報和自由時報的新聞(附於文後)
想練習一下英文閱讀的, 請參考 http://scienceblogs.com/notrocketscience/2009/01/bacteria_and_languages_reveal_how_people_spread_through_the.php
想看精美圖片的, 請參考 http://language.psy.auckland.ac.nz/austronesian/research.php
如果想知道完整內容, 就請移駕Science期刊的網站囉!! (不過沒有免費全文~)

台灣是南島語族的起源, 不知道生物多樣性很高的台灣
是否也是其他物種的起源??
這應該也是個值得探究的主題之ㄧ
別小看台灣的地質時代年輕(約於400萬年前形成)
因為生物無所不能, 總是會有令人驚奇的例外出現!!

-----------------------------------------------------------
以下新聞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紐西蘭研究 玻里尼西亞人來自台灣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2009.01.24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科學家用電腦分析四百種東南亞和太平洋的南島語言字彙,證實今天的玻里尼西亞人在大約五千兩百年前來自台灣,台灣的南島語系民族先移民到菲律賓,再向東遷徙到太平洋島嶼。

帶領這項研究的葛雷(Russell Gray)說,南島語系是全球最大語系,包括散布在太平洋地區的一千兩百種語言。
他說:「研究這些語言的基本字彙,像是動物名稱、簡單的動詞、顏色和數字,可以追蹤語言的演進過程。這些語言之間的關係,提供詳細的太平洋民族遷徙史。」


研究顯示,有明顯證據顯示南島語系與壯侗語系(Tai-Kadai或稱傣佧岱)的布央語(Buyang)有關,在卅三組布央語同源詞中,有十八組可追溯到古南島語,包括眼睛、蝨子、火和數字。壯侗語系包括中國境內的侗族、壯族、傣族,以及東南亞的泰國語和緬甸禪邦語,閩南語受壯侗語影響極深,布央語是中國雲南壯族語言,雲南和台灣距離很遠,這些基本字彙是外來語的機會不大。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期刊,顯示台灣的南島語系民族遷徙到太平洋的過程漫長,中間有長時間的停頓,在進入菲律賓前,南島人在東南亞定居約一千年,之後的不到一千年時間,再從菲律賓遷移到玻里尼西亞,兩地間隔七千公里。南島人在斐濟、薩摩亞和東加定居約一千年,再移到玻里尼西亞,最後到紐西蘭、夏威夷和復活島。大約七百到八百年前,毛利人在紐西蘭定居。

另外一項刊載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由波士頓貝勒醫學院(Baylor)教授葛拉罕(David Graham)利用兩種不同的幽門螺旋桿菌,追蹤人類遷徙史。研究員利用取自台灣原住民的病菌樣本,證實其中一種幽門螺旋桿菌hspMaori,是在大約五千年前,由台灣帶到美拉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


台灣原民、南島語族 同條文化臍帶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田俊雄/連線報導】 2009.01.24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長童春發昨天說,經國內外語言專家研究,台灣原住民語和南島語系字根、發音都很類似,尤其念一二三四發音很相近。耳朵、眼睛的發音,無論阿美族語、夏威夷語、毛利語、復活島語,都是「tangira」及「mata」,更令人驚訝。

同時任東華大學教授的童春發說,南島語族於五千年前,甚至更久,已靠優秀的航海能力,以台灣為中心,向東、南、西方擴散,再因各定居地點特色,發展豐富的南島文化,且可察覺到根源一致的蛛絲馬跡。 例如小米祭、吃檳榔、口簧琴、洪水傳說和年齡階級,不但台灣各族幾乎都有,許多南太平洋的古文化也如此,涵蓋兩億四千萬人口,根源是否一致,值得研究。

他說,南島語系的分佈,西到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到南美洲復活島,南至紐西蘭。早期就有人發現,太平洋島族間語言雖未必能完整交流,但在蝦子、鯊魚等稱呼上,發音很近似。

中央研究院士李壬癸也發現,台灣原住民的語言保留了最豐富的古語特徵,雅美族、卑南族、阿美族的傳說中,也有來自南方海洋的共同故事,顯示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長施正鋒說,台灣原住民與南島語族間,有不可切割的文化臍帶。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是由南島民族建立的國家,對台灣原住民而言是一種鼓舞;如果漢人沒有來,台灣南島民族也會建立一個國家。


巴丹人 也源自台灣原住民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2009.01.24

不只語言學的研究指出南島民族可能源起於台灣,從遺傳基因的研究也發現夏威夷一帶的玻里尼西亞人可能是台灣原住民的後裔。

二○○四年六月,馬偕醫院醫師林媽利在瑞士日內瓦發表過一項研究,指出台灣原住民與東南亞族群間的關係密切,遺傳證據顯示,夏威夷一帶的玻里西亞人是來自台灣。林媽利的研究指出,台灣原住民人口裡約有一成五帶有B4a族系基因,經比對一萬六千多個鹼基後,發現僅三個不同,證實是玻里尼西亞人先祖。

這項研究指出,從遠古人類遷徙路徑來看,台灣原住民約一萬四千年前來到台灣,玻里尼西亞人則晚出現了幾千年,從時間的前後順序,加上鹼基定序,證明玻里尼西亞人可能從台灣來,最後在東印度或美拉尼西亞成熟繁衍。
研究也認為,除了玻里尼西亞人之外,菲律賓的巴丹群島人也源自台灣原住民。


以下新聞轉載自自由時報

一「語」道破!波里尼西亞 祖先來自台灣

〔編譯張沛元、記者林嘉琪/綜合報導〕根據紐西蘭科學家二十三日發表的最新區域語言研究,當今的波里尼西亞人源於台灣,他們約五千二百年前從台灣出發,然後遷徙至菲律賓,最後再往東進入太平洋。此一研究成果已刊載於最新一期的「科學」期刊。

五千兩百年遷徒之旅
奧克蘭大學的科學家利用電腦分析東南亞與太平洋地區的四百種南島語系語言,以了解人類在太平洋諸島的定居情況。參與這項研究的葛瑞教授表示,南島語系是全球最大的語系之一,包括散布太平洋各地的一千二百種語言;藉由研究這些語言的基本字彙,像是動物、簡單的動詞、顏色與數字,就能追溯出這些語言的演變,「這些語言之間的關係,提供我們詳細的太平洋定居史」。
該研究發現,南島民族在遷徙過程中曾數度長期停滯。進入菲律賓之前,南島民族在東南亞地區停留約一千年,然後在不到一千年的時間裡繼續前進,散居於從菲律賓到波里尼西亞廣達七千公里的太平洋地區。

南島語系 留溯源線索
抵達斐濟、薩摩亞與東加後,南島民族又在此停留約一千年,然後進一步遷往波里尼西亞,最後抵達紐西蘭、夏威夷與復活島。毛利人則是在約七百到八百年前定居於紐西蘭。研究人員葛林西說,南島民族分階段遷徙,可能與較佳的獨木舟航行技術等新科技息息相關;南島民族與波里尼西亞人正是利用這些新科技,才能迅速地在太平洋諸島枝開葉散,成就一場偉大的人類遷徙之旅。除這項最新研究成果外,其他考古與DNA研究也支持波里尼西亞人與台灣原住民有所關聯的論點。

語言、DNA先後證實
對此最新研究發現,台灣大學人類學副教授胡家瑜表示,考古學家和語言學家都致力於研究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散布,考古學家曾經在不同地方發現相似陶片,但這僅能知道兩地都曾出現相似文明,無法斷定是誰影響誰,相較之下,語言學者從語言相關性分析,較能支持台灣就是古南島語族的發源地。「語言是人類溝通的工具,享有相同語言,表示這些族群享有相同文化。」台東大學南島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志偉表示,許多研究者認為台灣、中國大陸沿海、中南半島等地都可能是南島語族起源地,目前最多人認同是中南半島,但是澳洲考古學家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與美國語言學家白樂思(Robert Blust)的研究都指出,南島語的確是從台灣擴散並分化到大洋洲與東南亞。中央研究院院士與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黃進興表示,台灣在十幾年前就合理懷疑台灣是南島語族的起源地,語言學者長時間藉由語言進行分析,「是相當具有競爭性的理論」。


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

2009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之感想

國內生態學界最大規模的研討會--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以下簡稱動行研討會)
1月21~22日於東海大學舉辦, 報名人數突破700人!!
報名參加的人數年年俱增, 形成一年一度的熱鬧生態盛宴

每年我都很期待參加動行研討會
看看別人做了什麼? 有什麼有趣的研究?
多看多吸收, 讓自己激盪出新的想法

今年的動行研討會共有226篇報告(論文宣讀99篇+海報127篇)
分為6大部分: 族群與群聚生態學, 行為生態, 野生動物保育與經營管理,
生物親緣地理與分類, 生理生態學, 動植物交互關係

其中, 生物親緣地理的部份似乎比往年少許多
排除分類的相關論文, 今年僅有22篇(論文宣讀12篇+海報10篇)
難道台灣的親緣地理真的邁向"夕陽產業"嗎??
最近正在閱讀兩篇關於親緣地理的文獻
其一回顧近20年的親緣地理研究, 另一為回顧與展望
待閱讀整理後, 再與大家分享!!

第一天下午的專題演講, 由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林良恭老師
主講[台灣陸域生態研究回顧及所面臨問題]
也提及台灣自然史研究的一位重量級人物--鹿野忠雄
2009年恰逢鹿野忠雄的博士論文
[Zoogeographical studies of the Tsugitaka mountains of Formosa]
發表70周年的年代!!
林老師向雪霸國家公園建議籌辦鹿野忠雄的國際研討會
預計於2009年9~10月舉行 (拭目以待!!)

另外, 我也統計了今年動行研討會關於軟體動物的研究
共計16篇, 研究對象包括腹足綱, 雙殼綱和頭足綱(題目列於文後)
動行研討會的論文摘要都刊載於中國生物學會出版的[生物科學]期刊
可於此網址下載摘要集 http://www2.thu.edu.tw/~biology/actnews/actnews.php?Sn=9

2010年的動行研討會將由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舉辦
這可是全台灣碩果僅存的生物系喔!! 也是我的母校!!
大家敬請期待!!


2009年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 軟體動物相關論文
論文宣讀部份(5篇)
1. 黃致維、姜鈴 應用粒線體COI片段探討台灣的河殼菜蛤族群遺傳結構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Limnoperna fortunei (Dunker 1856) in TaiwanBased on Sequences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2. 熊大維、丁宗蘇、巫文隆 宜蘭地區陸棲貝類的分布型態與分布模式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Models of Landsnails in I-Lan
3. 李懿欣、嚴宏洋、焦傳金 視覺對比經驗能影響幼生虎斑烏賊偽裝體色的表現 Experience of background contrast affects camouflage bodypatterning in young cuttlefish (Sepia pharaonis)
4. 陳惠珊、姜鈴 石門水庫河殼菜蛤Limnoperna fortunei生殖週期與環境因子交互相關係之研究
5. 徐文志、黃為、葉峻銘、賴威政、楊仁理、陳亮憲 台灣中部葡萄牙牡蠣(Crassostrea angulata)生殖及生長

海報展示部份(11篇)
6. 黃冠陵、焦傳金 烏賊是否會藉由觀察學習來逃避威脅? Threat-avoidance through observational learning in cuttlefish?
7. 林家蔚、杜銘章 臺灣鈍頭蛇對蝸牛黏液追蹤行為之探討 Snail mucus trailing behavior of Taiwan slug snake, Pareas formosensis
8. 郭丁溫、梁世雄 高雄市北柴山蝸牛多樣性與分布之研究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land snail in Northern Tzaishan, Kaohsiung
9. 李正文、梁世雄、邱郁文 九如地區台灣網蜷(Melanoides tuberculata formosensis)生殖週期之研究 Reproductive Phenology of Melanoides tuberculata formosensis inYu Quan Village, Pingtung
10. 林孟賢、盧俊諺、林劭陽、蘇俊育、柏豪、邱郁文 不同海岸潮間帶軟體動物群聚之探討 The assemblage of intertidal Mollusks among different coasts
11. 林怡如、林劭陽、蘇俊育、盧俊諺、林孟賢、蔡政達、邱郁文 屏東五溝水淡水螺貝類群聚結構長期調查 Long-term Investigation on Community Structure of Freshwater Snails inWugoushuei,Ping-tung
12. 盧俊諺、林孟賢、柏豪、蘇俊育、林劭陽、邱郁文 台灣北部地區川蜷殼形與地理分布關係 Relationships between shell shape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emisulcospira libertine in northern Taiwan
13. 謝森和、紀瑤勝 台灣中部海岸地區人工池塘動物群聚的空間與時間結構 Spatial -Temporal Structures of Animal Assemblages at Artificial Ponds in the CoastalArea of Central Taiwan
14. 謝宗志、張宏宇、萬鑫偉、黃大駿 利用台灣蜆(Corbicula fuluminea)來監測水中類雌性素物質之初步探討 Monitoring of xeno-estrogen by Corbicula fuluminea
15. 楊智安、梁世雄、邱郁文 網蜷親緣地理之研究 Phylogeography of Melanoides tuberculata (Gastropod:Thiaridae) in Taiwan
16. 簡嘉宏、施奕慈、林昱伶、楊仁理、陳亮憲 黑齒牡蠣(Saccostrea mordax, Gould, 1850)的生殖生物學之研究

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重生的鄭成功畫像

雖然說我是門外漢, 但是一幅古早破損的珍貴圖畫要修復回原貌
送到日本還是台灣故宮修復, 跟"傳統中國畫的裝潢樣式"有何關聯?
依我粗淺的了解, 文物修復就是判斷他原本使用什麼樣的畫布和塗料,
再盡可能尋找一樣的材質修補回去!!

這個新聞似乎傳達了兩個額外的訊息:
(1) 台灣故宮的修復技術可以媲美日本
(2) 以"早期就已破損"為藉口, 來掩飾過去台博館維護文物不力的事實
==================================================

本文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台灣最早鄭成功畫像 修復重生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09.01.15

台博館這幅「鄭成功畫像」(左,修復前)是目前已知最接近鄭成功真貌的肖像畫,故宮花了好了大工夫才修好(中,修復後),相較一度被批評修得太金光閃閃的台南延平郡王祠雕像(右),大家比比看,那一個比較接近心目中的鄭成功。圖/故宮提供、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最早的「鄭成功畫像」原本岌岌可危、狀況比千年宋畫還糟,經故宮博物院花了一年半修復,終於重生展出。

完成於十七世紀中葉的「鄭成功畫像」,據傳是鄭成功生前在台南命人所繪,是現存最早、也最接近真人的鄭成功肖像。此畫是台灣博物館「鎮館三寶」之一,六年前曾在故宮「福爾摩沙」特展中展出,原本規畫接著巡迴至台南展出,但因此畫出現明顯摺裂痕、顏料嚴重剝落、狀況危急,取消了後續展出行程。

台博館展開搶救計畫,原本一度考慮將此畫送往日本,但台博館館長蕭宗煌等人經過仔細評估後,認為這幅完成於清初的畫像應該維持傳統中國畫的裝潢樣式,因故宮已具備純熟的修復經驗,促成此次館際間合作。

「鄭成功畫像」原為鄭成功堂兄弟的後代所擁有,日據時代鄭氏家族將此畫獻給佐久間總督、曾被供奉在台灣神社。日本旅台畫家那須豐慶曾據此臨摹的「鄭成功畫像」,現典藏在台南延平郡王祠,摹本不但忠實描繪出人物神情,還刻意鉤繪出原畫的破損位置,證明「鄭成功畫像」早在明治時期即已嚴重殘損。

此次修復前,台博館曾委託文資中心進行紅外線、紫外線及X光攝影等多項科學檢測及分析,結果顯示此畫「上下有很多髒汙、破損、黃化嚴重,曾在極差的環境存放過」。

負責修復此畫的故宮裱畫室助理研究員洪順興說,此畫的狀況在百年以前就已經很糟,故宮在以科學儀器檢測再度確認其問題後,針對此畫仔細的清洗、揭裱、補紙和全色,並將原本採坊間流行的單色裝裱,改為清初盛行的典雅二色裝裱,讓原本嚴重折裂、殘損斑剝的畫面重新恢復平整、潔淨,延長其保存壽命。目前故宮正在展出重生後的「鄭成功畫像」,並與修復前的影像輸出以及摹本對照展出,現場並有修復過程的圖文解析。
【2009/01/15 聯合報】

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達爾文老先生 200歲了!!

2009年2月12日是提出演化論的達爾文先生第200歲生日
而2009年也是[物種始源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一書出版的150週年
全球科學界都準備在今年擴大舉辦"週年慶"(不知道台灣有沒有活動?!)
著名的科學週刊--Nature也將陸續推出達爾文特輯
而相關的文章與新聞都彙整於[達爾文200特輯]
http://www.nature.com/news/specials/darwin/index.html

Nature雜誌也特別提供近10年來, 15篇與演化論相關的重要文獻
讓大家可以了解達爾文演化論的"威力"
http://www.nature.com/nature/newspdf/evolutiongems.pdf

在全球慶祝達爾文的重要貢獻之時, 不知道是否也會慶祝華萊士的生日?!
華萊士是生物地理學的重要貢獻者之ㄧ
當我閱讀過[多多鳥之歌]和[發現鴨嘴獸]之後
我個人覺得還是華萊士比較厲害!!
(或許這和我不跟流行也有關係~)

華萊士比達爾文年輕許多, 但礙於當時社會的觀念
達爾文先生雖然已有演化的概念, 卻一直不敢發表
直到華萊士寫了封信給達爾文, 才發現原來有人跟他有一致的看法
這些科學內幕, 建議大家閱讀貓頭鷹出版社的[發現鴨嘴獸]
很精采喔!!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試管的復仇

這個研究結果根本就很值得寫成小說
廣泛使用的材質裡隱藏著一個打算復仇的靈魂
等到時機成熟, 他就會開始反擊...

分生實驗就是這樣, 要找出實驗失敗的真正原因
只能一個一個變因慢慢更改
真是虛幻不實的過程... 還是生態比較實在!!

請欣賞以下精采研究~

本文轉載自國科會國際合作簡訊網 http://stn.nsc.gov.tw/view_detail.asp?doc_uid=0971230001&kind_no=A04

加拿大研究發現:實驗室中廣泛使用的一次性塑膠用品將嚴重影響實驗結果

作者:駐加拿大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現職:駐加拿大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文章來源:Margaret Munro , Canwest News Service
發佈時間:97.12.31

『科學』(Science)期刊給這個實驗結果一個有趣的標題:『試管的復仇』加拿大的實驗室在一系列的研究中發現,實驗中所使用的塑膠用品會因為析出的化學物質而影響實驗結果。在塑膠製品中發現一種會影響生物活性的添加物。除了學術研究中的用品,在醫療檢測的實驗室甚至是食物或飲料中的容器都有發現這一類的添加物。

亞伯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安德魯荷特教授(Prof. Andrew Holt)和他的同事表示,這些在全世界實驗室中廣為使用的塑膠滴管、試管和塑膠器皿可能會溶出影響生物活性化合物。這類化合物對於酵素或是蛋白質這一類具有活化分子或是結合分子的物質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儲存在塑膠器皿中的液體,此類問題將更加嚴重。這個研究發表在禮拜四發行的『科學』期刊中。

荷特教授說:『這一類的生物活化添加物也會從食物或是飲料的容器中析出。』他懷疑這將造成公共衛生上的風險。但是,目前尚未做任何相關的實驗來證明這一類的毒物檢測是必要的。荷特教授說:『我雖然不認為目前研究的污染濃度等級會造成食品方面很大的問題,但是這個研究將來有必要被完成。』許多的研究者也認同這個說法。

加拿大衛生局(Health Canada) 發言人Paul Duchesne說:『他們將重新審視這個實驗結果並研究如何來保護消費者。』 貴湖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生物醫藥學的科學家 Neil MacLusky說:『對於研究員和提供科學儀器的公司而言,這個研究明白的指出了一個實驗中很嚴重的問題。醫療檢測中所使用的滴管與試管也會滲出這類添加物並影響檢測的結果』 MacLusky 的研究著重於塑膠中的添加物(酚甲烷(bisphenol))的影響。MacLusky相當高興亞伯達研究團隊的這個實驗結果。因為,一直以來許多的研究員都在懷疑這些塑膠添加物對於細胞培養或是微量酵素和蛋白質實驗的影響。

荷特的研究注重於酵素在帕金森式症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不同的化合物對於酵素的影響。他們添加在實驗中的化合物濃度僅僅兆分之一,並不足達到預期的影響,但是卻得到相當驚人且無法解釋的實驗結果。

由於他的技術員相當仔細的紀錄了每一個實驗的細節,包括各種塑膠試管與容器的尺寸與廠牌,他們發現這個問題來自於準備溶液時所使用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小試管。特別的某幾種試管和一些奇怪的實驗數據有很清楚的關連性。荷特說:『終於被我發現了,在發現之前,這個奇怪的實驗結果相當令人困擾。』

他們也研究其他容易從塑膠中滲出的化合物,一種叫做DiHEMDA能破壞生物的物質和一種叫做oleamide的光滑劑,並用這個數據來修正實驗的結果。荷特說:『這些化合物長期被使用於加工的過程中。』不同的容器以及不同的製造商影響了化合物析出的量,而這些試管及滴管在送到實驗室之前,一般都被確認為沒有任何雜質的。

荷特說:『要瞭解到底有多少的實驗結果被這些添加物所影響非常的困難,因為不同細胞或是生物樣品會被不同的化學物質影響。』『很明顯的,並不是所有的實驗都會被影響,但是在我們的系上,大約有百分之十五的研究結果疑似或已經被確認會被這一些塑膠添加物所影響。』『這些拋棄式的針頭、滴管的尖端、試管、培養皿等塑膠用品已經廣泛的被使用。雖然並沒有辦法避免使用這些製品,但是,這些科學儀器商需要清楚的標示所使用的添加物資訊。

目前在他的實驗室中,所有的試管及容器在使用前都需要經過仔細的清洗。他說:『三個小時的實驗需要預先花兩個小時來清洗。雖然可以得到完全沒有污染的實驗數據,但是每天幾乎減少了近一半的實驗成果。』

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遷移生態學(movement ecology)--研究生物移動的整合型科學

Movement ecology是研究生物何時(when), 為何(why)以及如何(how)遷移的科學,
整合了各領域的科學, 包括生物學ˋ生態學ˋ環境科學ˋ物理學ˋ數學等學科,
試圖為各種類型生物的遷移, 提供一個大方向的理論與架構.

由於movement ecology研究各類型生物的移動(movement)ˋ擴散(dispersal)和遷徙(migration),
因此我覺得movement ecology翻譯成"遷移生態學", 包括了遷徙和移動的概念.

遷移生態學的研究計畫, 最早由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的Ran Nathan教授領軍
研究團隊的成果以特輯的形式, 發表於2006年的Science期刊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vol313/issue5788/index.dtl?ck=nck
我到今天才發現, 原來當時我就有注意到這個議題
電腦裡存著2006年就蒐集好的電子檔等著我去念~

最近, 遷移生態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也以特輯的形式發表於PNAS
除了理論之外, 還有許多研究案例可供參考!!
PNAS特輯的文章, 都可以免費下載, 真是激勵科學進步的好期刊!!
http://www.pnas.org/cgi/collection/movt_ecology

其他相關的科學新聞, 參考如下
New 'Movement Ecology' Discipline Takes Off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6/11/061109130755.htm
New Movement Models Tested In Panama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8/12/081201200117.htm
Movement Ecology: Unifying Theory Of How Plants And Animals Move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8/12/081209085631.htm

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親緣地理學研究概況(一)

2009年1月13日更新搜尋數據和排名

親緣地理學(phylogeography)是應用分子標誌來研究生物在歷史上的擴散和分布.
由於我的研究主題會和親緣地理有所關聯,
為了解親緣地理領域的研究概況,
我用Web of Science資料庫做個簡單的搜尋,
看看哪些國家做得親緣地理研究最多?

Web of Science資料庫, 收錄科技類期刊7000多種,
注意的是這些期刊是經過評估後才會被收錄到資料庫中,
因此查詢到的資料不代表完整的科學發表數量!!

搜尋方式: Topic=phylogeography,共搜尋到4054筆文獻
搜尋時間: 2009年1月6日
資料庫涵蓋時間: 1990年~2008年
PS. 與2008年12月17日搜尋結果(4022筆)相較, 多了32篇文獻

哪個國家的親緣地理研究產量最多?
號稱全球強國的美國,以1611篇超高產量奪下第一名; 第二名以後的國家都少於400篇.
這可能代表美國的親緣地理學研究很蓬勃, 或是美國很懂得和其他國家合作!

而亞洲國家部份, 日本以210篇排名第八, 中國以164篇名列第十,
台灣的表現也不賴, 原本是以88篇和南非共居第二十二名(2008/12/17搜尋),
但至2008年結束, 南非比台灣多了一篇險勝, 台灣變成第二十三名
印度以34篇排名第三十三名, 南韓第三十七名, 印尼第三十九名.

如果從國土面積來看, 台灣這座叢爾小島可以排上第二十三名, 也算是蠻厲害的!
不過如果以生物多樣性的觀點來看,
位居中高緯度的國家 (生物多樣性相對低) 都可以有這麼多的研究,
那麼台灣還真是該加加油了!!

台灣島的地質雖然比較年輕, 但是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
台灣島上的生物來自四面八方 (中國ˋ日本ˋ菲律賓等)
或許以東亞為研究範圍, 將會是我們的優勢之ㄧ!!



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種化機制--來自海洋生物的挑戰

今天的ScienceDaily發表的一篇科學新聞,
某種浮游生物的研究, 為生物的種化機制提供了新的概念.

以往認為海洋生物會因為洋流所行成的水團, 成為無形障礙而限制族群交流
兩位科學家根據一種浮游生物的化石紀錄, 發現牠們在某些海域多次出現又消失
而化石出現又消失的時期, 與地球氣候波動的循環一致
因此科學家認為這一類被動擴散的海洋生物, 並非因為環境障礙而限制牠的分布範圍
擴散能力不一定是主要的影響原因, 而是有沒有合適的棲地, 讓牠們繼續存活下來

科學家將這個概念延伸到海洋生物的種化機制,
主流認為新物種的形成是異域種化(allompatric specieation),
比如說島上廣佈著某一種蝸牛, 隨著板塊推擠,
形成一個蝸牛無法跨越過的地理障礙,
時間夠久之後, 原本同種的生物產生了生殖隔離, 因而產生另一個新種.

另外一派則是認為同域種化(sympatric specieation)也是一種可能!
也就是同一物種因為微棲地偏好或是生活作息不同
比如說夜貓子A群的活動時間在21:30~1:30, 夜貓子B群的時間是2:00~4:30
久而久之, 產生了生殖隔離, 而形成新種

這兩位科學家認為, 海洋生物的種化機制, 同域種化可能比預期更容易發生~

這篇新聞, 我覺得有幾個優點可以參考:
1. 文章有簡單描述科學概念, 又有舉其他例子來幫助了解, 是值得學習的表達或寫作方法
2. 文章簡單易讀, 可以用來練習閱讀能力
3. 外國人真會把研究結果加以延伸, 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送給大家的新年禮物 ^^

本科學新聞來自 ScienceDaily
Longstanding Theory Of Origin Of Species In Oceans Challenged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8/12/081231175357.htm